乔·诺塞拉 2025年7月11日 发表了一篇题为 《咨询业的崩溃即将到来》的文章,文章的核心观点是,大型咨询公司,例如麦肯锡和贝恩,面临着被人工智能取代和政府削减合同的双重冲击,预示着该行业将发生根本性变革。
曾经的“企业医生”,如今的“问题本身”?
为什么许多全球顶尖的大公司愿意花费数百万美元,聘请外部咨询公司来指导它们的战略,但结果却常常不尽人-意,甚至演变成一场灾难?这个问题困扰着许多商业观察者。长期以来,麦肯锡(McKinsey)、贝恩(Bain)等咨询巨头被视为企业界的“智慧大脑”,是CEO们解决棘手问题的首选。
然而,这个看似坚不可摧的行业正迎来一场完美风暴——政府的监管与人工智能的降维打击正从两个方向同时袭来,直指其商业模式的心脏。正如硅谷最具颠覆精神的思想家之一、Palantir的联合创始人彼得·蒂尔(Peter Thiel)所断言,咨询业的黄金时代可能即将落幕。
“如果咨询行业是一支股票,我现在就会做空它。” ——彼得·蒂尔(Peter Thiel)
从“价值创造者”到“合法骗局”的堕落
要理解咨询业如今面临的困境,首先需要回顾它的历史。根据彼得·蒂尔的观点,这个行业并非生来就是“骗局”。在20世纪80年代,得益于里根政府放松反垄断法以及那个时代“企业掠夺者”的兴起,美国企业界掀起了一股并购狂潮。在那个时代,咨询公司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帮助新合并的公司进行业务整合、裁撤冗余员工,并制定提升效率的策略。蒂尔承认,在那个时期,“咨询行业确实增加了价值”。
然而,转变发生在90年代初。随着企业普遍完成了精简化改造,变得“精简而高效”,咨询公司能够进一步榨取效率的空间越来越小,其核心效用开始减弱。但它们并未就此离场,反而变得规模更大、利润更高。它们说服企业启动新项目,并确保自己在任何公司进行战略转型时都能获得合同。
这正是蒂尔认为其演变为“骗局”的根本原因。咨询公司的核心目标不再是为客户解决问题,而是长期“套牢”大客户。一位前顾问坦言,他们的终极梦想是:“让一个客户在20年里,每年为你产生2000万美元的收入。” 这种模式揭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咨询行业的核心商业模式已经与其客户的最佳利益脱钩,变成了一台自我延续、自我服务的利益机器。
高价的“免责金牌”与代价高昂的失败案例
除了寻求外部智慧,企业高管雇用咨询公司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心照不宣的动机:为自己买一份昂贵的“免责保险”(cover their ass)。业界流传着一句古老的说法:“没有人会因为雇用麦肯锡而被解雇”(Nobody ever got fired for hiring McKinsey)。这意味着,即便咨询项目最终以失败告终,CEO也可以将责任归咎于外部顾问的“专业建议”,从而保全自己的职位。
然而,这张昂贵的“免责金牌”背后,是无数代价高昂的失败案例。这些案例清晰地表明,糟糕的建议并不会影响咨询公司自身的盈利,却能给客户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 AOL/时代华纳并购案: 麦肯锡和贝恩都为这笔世纪并购提供了咨询服务,但它们的建议未能阻止这笔交易最终给股东带来超过2000亿美元的巨额损失。
- CNN+流媒体服务: 又或者是麦肯锡(又是它!)为CNN的流媒体服务CNN+提供了咨询,然而这项服务在2022年3月上线后,仅仅一个月就被迫关闭。
- 普渡制药(Purdue Pharma)阿片类药物危机: 在长达15年的持续合作中,麦肯锡收取了9300万美元的费用,帮助普渡制药公司大幅提升阿片类药物的销量,直接加剧了美国的药物滥用危机。最终,麦肯锡支付了6.5亿美元以了结相关的刑事调查。
最荒谬的是,尽管炮制了这些灾难性的建议,咨询巨头们却毫发无伤,甚至盆满钵满——以麦肯锡为例,它在2023年的收入竟创下160亿美元的历史新高,这无疑凸显了其商业模式与客户价值之间的彻底脱节。
双重打击——政府的监管政策与AI的“降维打击”
如今,两股强大的外部力量正在同时动摇咨询行业的根基,使其旧有的商业模式面临瓦解。
第一重打击来自政府的监管政策。自从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手持“电锯”抵达华盛顿,他和他在新成立的“政府效率部”(DOGE)的年轻追随者们便将政府咨询合同推上了“断头台”。数据显示,仅前10大咨询承包商,在2025年就预计将从政府获得650亿美元的报酬。政府决心大幅削减这一数字。美国总务管理局(GSA)的乔什·格林鲍姆(Josh Gruenbaum)向各大咨询公司发出了强硬的最后通牒:在一周内证明其合同的合理性,并主动提出削减开支的建议,否则其公司将被视为“与政府的成本削减目标不一致”。
第二重打击则是人工智能(AI)带来的“降维打击”。AI技术正在从根本上颠覆咨询行业依赖人力进行分析的工作模式。创新专家索伦·卡普兰(Soren Kaplan)的观察一针见血:
“过去,一个团队的研究人员需要花费两周时间才能完成一份SWOT分析(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分析)。现在,使用AI只需要两分钟。”
AI的出现意味着,过去需要大量初级顾问耗费数周甚至数月才能完成的数据分析和研究工作,现在可以在几分钟内完成。政府的预算收紧和AI的技术颠覆,正像一把双刃剑,直指咨询行业的心脏。
商业模式的颠覆——从“按时计费”到“按效付费”
咨询行业传统的商业模式正在被彻底颠覆。几十年来,咨询公司一直基于“人力和时间”的投入来向客户收费。其组织结构就像一个金字塔,底层的初级顾问负责处理数据、制作表格,投入大量工时,而顶层的合伙人则负责维护客户关系。投入的人越多,花费的时间越长,咨询公司的利润就越高。
然而,AI的出现使得那些负责“做苦力”的初级员工变得不再必要,从而瓦解了这种“按时计费”模式的基础。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新的、更激进的模式——“基于结果的合同”(outcome-based contracts)。在这种模式下,咨询公司只有在达到双方预先约定的交付成果和关键基准时,才能获得报酬。
美国政府正在积极推动这一变革,并计划将其作为未来政府合同的默认方式。正如政府采购官乔什·格林鲍姆所说,真正优秀的顾问应该更喜欢这种模式,因为它能证明自己的价值。相反,那些只会“按时打卡收费”而无法交付实际成果的顾问,将在这场变革中被彻底淘汰。
咨询业的黄昏,还是新生的黎明?
咨询行业不会彻底消亡,但它在未来十年的形态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它很可能会重蹈流媒体时代的电视业或互联网时代的报业的覆辙——声望(prestige)下降,收入和利润空间被压缩,文化影响力也随之减弱。
未来的咨询业可能会呈现出新的形态:大型咨询巨头逐渐衰落,而拥有真正顶尖专业知识的专家则会脱离大公司,成立小型的精品咨询公司。项目制的合作将取代长期的客户捆绑关系。年轻的MBA毕业生将不再把咨询业作为职业首选,因为那些入门级的分析工作已经被AI所取代。
旧时代的落幕,也可能预示着新时代的开启。这场危机迫使整个行业回归其最初的价值核心:真正为客户创造价值。这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当“知识”本身被技术普及化之后,我们真正应该为怎样的“智慧”付费?